为响应国家“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战略,推动厦门、漳州、泉州地区钢结构行业智能化转型,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及产业链协同发展,以技术分享与经验交流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9月23日,在中国钢结构协会支持下,由厦门市勘察设计协会、厦门市勘察设计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办,厦门全新彩钢机械有限公司、福建鑫晟钢业有限公司、福建徐钢重工有限公司、厦门卡伦特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福建省勘察设计协会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智能制造提升钢结构品质高峰论坛暨第四次(2025)厦门钢结构专家技术交流会(下称“交流会”)在厦门成功举办,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厦门市勘察设计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树枝、北京东方诚国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多跃刚、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邓文龙等领导和嘉宾莅会指导,来自闽南地区钢结构制造企业、设计院所、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总工程师、技术骨干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相关行业协会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钢结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突出“技术交流+实践分享+产业联动”三大亮点,重点聚焦以3万瓦级激光切割系统、协作型焊接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平台的融合应用,推动生产精度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分享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的国产化突破,研究摆脱对国外软件依赖、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实践路径,并介绍云端协同平台在异形结构设计与优化中的实践经验,为闽南地区乃至全国钢结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钢材产量超过全球50%(连续5年超过10亿吨),品种齐全。钢结构加工企业有3000多家,产业人员50多万,产业规模1.09亿吨,积累了丰富的建造技术和工艺经验,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的完整产业链。在国内工程建设行业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产能过剩、内卷严重的情况下,开拓海外市场已成为必然。2014年-2024年,中国钢结构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量和产值均显著增加。
在《智能制造,铸就未来——徐钢重工的竞争力提升之道》的分享中,福建徐钢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徐钢重工”)副总经理徐扬认为:只有钢结构智能制造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管理到技术,从技术到企业发展,他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传统工厂的智能化蜕变。成立于2017年的徐钢重工,专注于钢结构领域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可提供钢结构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服务,能精准生产不同跨度、高度的钢结构厂房、高层建筑及长跨度桥梁等钢结构产品,满足多样工程需求。公司紧跟“一带一路”倡议,与菲律宾某公司合作开发菲律宾市场,并拓展至印尼、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助力钢结构产业国际化。
“安全优先,高效建造。”核电领域的高标准要求,是智能制造的试金石。“钢结构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强度与高韧性,抗极端工况能力强;工业化预制率高,缩短施工周期;轻量化与大跨度,优化空间布局;抗震抗爆性能优异,满足核安全要求;可回收性与绿色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福建鑫晟钢业有限公司(下称“鑫晟钢业”)副总经理徐松琪聚焦《核电领域钢结构应用与管控要点》,与会者听得入了神。鑫晟钢业坚持“诚信、共赢、创新、发展”理念,今年一月获得了中核二四烟台核电项目部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由于政策推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比例持续提升,绿色化与装配化趋势显著;由于建筑造型日益新颖,对异形、高性能围护系统的需求增加,高端化与复杂化趋势明显;由于BIM技术、智能建造与钢结构深度融合,对构件生产的精度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智能化与数字化趋势不断凸显;那么效率、精度与未来的制造核心在哪?”厦门全新公司技术总监聂苏杭深入《解析彩钢机械在钢结构领域中的应用》,指出彩钢机械作为将彩色涂层钢板、镀锌板等卷材,通过冷弯成型、复合、剪切等工艺,加工成建筑所需板材和构件的专用设备,是钢结构“围护系统”和“二次结构”的制造母机,是连接钢材原料与建筑成品的核心枢纽,能极大缩短工期,确保板材的尺寸一致性,丰富建筑性能,不断满足建筑市场对个性化、高性能、绿色环保的追求。专用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将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今天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钢结构的智能制造从提出到今天的蓬勃发展,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通过智能制造减员增效是提高竞争力的唯一途径,通过走出国门输出产能是减少内卷的有效方法。”厦门市勘察设计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市协建勘察设计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徐全池深情地说:“无论是抬头看天的战略布局,还是低头走路的务实创新,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携手推动厦漳泉乃至全国钢结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文/闵恭新)